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源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师范学院史地系,目前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云南省重点学科、云南省六大特色优势学科群之一(低纬高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以及能够从事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人才。
师资队伍。地理科学专业现有教师24名,师生比13:1。整个专业教师高职称、高学历特征显著,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64.3%,正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37.5%,高级职称占比为62.5%。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博导5名、2个省名师工作室,以及2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门省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
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14门,包括地理科学导论、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等。
专业建设成效。地理科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师范类地理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目前拥有西南地区第一个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低纬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与技术”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优秀科教平台。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地理学并列全国第九、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七,评为B+(进入前20%),均排在西南地区第一位,同时进入云南省高峰学科A类行列。2018年云南省专业评估中评为B类(省内排名第一),2019年进入国家一流专业行列。地理科学专业具有良好的生源、887700葡京线路检测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在各相关领域都有做出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原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IS),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在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3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博士比例达75%,柔性引进“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名,“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名,“长江学者特批教授”高层次人才1名;内部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名。4名教师受聘博士生导师,11名教师受聘硕士生导师,3名教师晋升为教授,7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成员具有地理信息、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信息科学、数学等多学科背景,已形成学缘丰富,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11门,力图培养887700葡京线路检测获取地理信息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专业建设成效。本专业教改成果“地理信息类专业3332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实施效果显著。本专业在云南省2018年和2019年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为B类专业,处于国内领先,排名云南省第一。在中国科教评价网排名十一位(前7.5%)、西南三省排名第二位,云南省排名第一位。近三年来,综合就业率高达96.64%。成功获批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大887700葡京线路检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平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专业简介。云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肇始于2012年。本专业培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从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887700葡京线路检测在毕业后5年左右成长为在教学科研单位、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全球变化、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等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应用及管理的优秀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人,40岁以下8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高层次引进人才3人。团队立足云南高原特有的地理资源和环境,凝聚成以高原湖泊与全球变化、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为主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拥有地理科学类专业云南省教学团队、低纬高原地理环境变化云南省创新团队、 “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登峰扎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名受聘博士生导师,9名教师受聘硕士生导师。成员具有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生态水文等多学科背景,已形成学缘丰富,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5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地球科学概论;专业必修课10门: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资源科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全球变化、遥感地学分析。
专业建设成效。依托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为契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优化结构,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学科建设基本原则,以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依托,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综合集成优化、内涵特色发展,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专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面向西南地区、辐射全国、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2018及2019学年度云南省高校同类专业评估排名均为第一,在云南省具有强有力的专业优势。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介绍
专业简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源自于2008年设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于2013年成立该专业,专业定位为是地理学大类中的应用地理型专业,以培养“通地理、精规划、强实践”的高素质理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具备宏观、中观区域规划与分析、微观的规划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的知识技能,可从事教学科研、政府行政、规划设计等工作,拥有较宽的就业口径与较好的就业前景。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者9人,占64.3%。团队长期从事边疆和民族文化地理、城乡规划设计与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2019年度,专业核心课程由高职教师授课比例为65%,高职教师为本科生授课19人次(1140学时),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1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发表SCI、EI论文4篇,师资队伍及专业特色优势明显。
核心课程。本专业以地理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大学科群的课程为骨干,注重培养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空间分析三大知识模块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专业课程设置兼有理科与工科的特征,共开设15门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6门: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专业导论课、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专业基础课5门: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遥感概论;专业方向课4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园林与绿地规划。通过上述核心课程与其他的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配合不同形式的专业实践,将达成本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成效。本专业自开设以来,办学成效显著,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以科研促教学取得明显效果;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探索教研结合、突出地区特色与887700葡京线路检测参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毕业生考研通过率与社会满意度均较高,2018年、2019两年均名列云南省高校同类专业评估第一。
测绘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测绘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利用这些技术解决与地球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几何、物理、人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测绘、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航空航天部门、城市规划与勘测及工程建设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测绘学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NSS原理及其应用
师资队伍。测绘工程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结构合理。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4人;50岁以上2人,40~49岁4人,30~39岁5人。
专业建设成效。云南师范大学于2011年开始招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优化结构,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学科建设基本原则,依托887700老葡京线路检测 - 安卓APP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为支撑,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遵循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综合集成优化、内涵特色发展,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专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了测绘专业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几年来,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已培养毕业生260余名,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省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2。
旅游管理专业(非师范)
专业简介。887700老葡京线路检测 - 安卓APP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旅游管理(非师范)、旅游管理(中泰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空乘)、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专升本)4个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现代服务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质、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教师19名,青年教师约占40%;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学历教师4人,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由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法原理、文化人类学、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理学等构成。
建设成效。专业建设立足云南地缘优势,面向国际化,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特点,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为91.86%,空乘方向与金通公司联合培养,大部分毕业生至航空公司从事服务相关工作,中泰合作方向毕业生就业实现100%就业率,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较高,专业的相关性较好,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评价与口碑,为云南省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优秀人才。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师范)
专业简介。本专业早在1996年,就依托多年来地理学科发展与教学方面的深厚积累及经验,开办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后入选教国家二类特色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旅游学、景观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广,技能性强的旅游中等教育的师资,其行业指向性具有两重性,即为旅游行业服务和为旅游教育服务。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7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3.8%,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由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法原理、文化人类学、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等构成。
建设成效。专业建设立足云南地缘优势,面向国际化,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特点,取得良好成效,为省内外中职教育、基础教育及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优秀人才。